匠学会常务副会长、陕西省总工会副主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特级技师、全国人大代表徐立平:加快建设线上技能培训优质公共资源

“当了全国人大代表让我的视野更广阔了。之前我想的是集中精力做好本职工作,现在思考的是如何在更广泛的层面做好职工技能培训。”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航天发动机固体燃料药面整形组组长徐立平是一位技能大咖,曾获得人社部颁发的全国技术能手称号以及中华技能大奖,他还是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

7e3e6709c93d70cf8b0ca3e912ba3809b8a12bd4.jpeg

30多年来,徐立平一直用心做着一件事——用特制刀具给火箭固体燃料药面进行微整形,使其符合设计要求。这项工作极富挑战性,目前的精密机器无法完全替代人工;每一刀的精确程度,对产品的最终质量有重要影响。这个工序充满危险性,稍有不慎会燃烧爆炸。

徐立平是药面整形领域响当当的“一把刀”,0.5毫米是固体发动机药面整形允许的最大误差,而徐立平整形的精度不超过0.2毫米,经他整形的产品始终保持着100%的优质率和事故为零的纪录,圆满完成了我国载人航天、固体运载等国家重大任务固体火箭发动机的药面整形任务。

徐立平是一位“拼命三郎”。1987年,不到19岁的徐立平从技校毕业后,来到母亲曾经工作过的整形车间成为一名工人。为了练好手上功夫,他从最基础的拿刀、握刀学起,努力钻研练习技能,练坏磨平了30多把整形刀具。工作中,引发他思考的是,“30多年过去了,工人进厂要从零学起,培养方式也主要靠工厂的岗位技能培训‘一对一’师带徒培训等传统方式。”

为此,徐立平准备在今年两会上提交《关于加快建设线上技能培训优质公共资源的建议》,他说:“目前职业技能培训的公共学习资源配置方面,还不能满足企业职工和技能人才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我自己想学点新技能,都要到处去找相关培训资源”。

2021年全国两会上,徐立平提出《关于加快“特殊、小众”工种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他呼吁:针对一些“特殊、小众”工种从业人员较少的问题,可将产业链中相近专业的工种打包,建立行业培训基地,通过技能培训带动整个产业链制造能力的提高。

肩负全国人大代表的职责与使命,徐立平一直在思索,如何能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又保证操作人员安全。经过反复探索和实践,徐立平和他的团队根据不同类型的发动机、整形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部位,设计、制作和改进了30多种刀具,申请30项国家专利,有9种获得国家授权,两项操作方法被命名为陕西省职工先进操作法,一种被工厂命名为“立平刀”。

1e30e924b899a90199701b97f7f3e3720308f5bf.jpeg

在国内最大的立式整形机设计制造完成后,徐立平提出数十项改进建议,编写整形机整形程序,实现数控整形机在药面整形工序的成功应用,填补了国内空白。他不断总结操作经验,编写了20余种工艺规程和标准,带领班组完成了30多项技术革新,极大地推动了工艺技术进步。

徐立平并不满足于自己进行的技术革新,他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这样的工种会被机械整形完全替代,希望后来者能发明和改造出更具高科技能力的智能化机械整形工具” 。

徐立平建议,国家相关部门投入人力物力推出线上技能培训优质公共资源,建设开放的、高技能学习网站,对线上各类学习平台进行整合、分类,提供企业职工岗前和在职培训学习公共课程,按照课程免费学习,以申请认证的合理收费模式提供培训服务。

他认为,我国是全球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在一些特定行业存在着不少的从业人数少、但在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特殊、小众”工种。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快认定“特殊、小众”工种,与职业院校合作,利用优质师资开发相关课程,壮大教育教学公共资源库。为技能人员提供系统、规范的培训,定期更新理论知识点,促进技能人员整体理论、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