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逐梦、强国有我”首届大国工匠论坛在长沙举行 匠学会会长高凤林;常务副会长徐立平、王曙群、李万君、竺士杰;副会长潘玉华;顾问韩利萍、洪家光等出席


9月2日,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首届大国工匠论坛”日在长沙隆重举i钌。本次论坛以“匠心逐梦、强国有我”为主题,通过讲述全国87名大国工匠的成才故事解读“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我会会长高凤林;常务副会长徐立平、王曙群、李万君、竺士杰;副会长潘玉华;顾问韩利萍、洪家光、戎鹏强、潘从明、李凯军、胡双钱、李云鹤、刘更生、孟剑锋、顾秋亮;委员未晓朋出席。

50da81cb39dbb6fd0de040d80e6d4e12962b376c.jpeg

大国工匠高凤林:愿意贡献、善于贡献,这就是“匠心”

“像火箭一样燃烧自己,靠的是匠心,成的是工匠。”9月2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大国工匠”高凤林在首届大国工匠论坛现场访谈中表示,打造人才高地,也要打造奉献高地,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高凤林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211厂航天特种熔融焊接工、首席技能专家。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第一颗“心脏”——氢氧发动机喷管,都在他手中诞生。

从业航天特种熔融焊接40多年,高凤林为90多发火箭焊接过发动机,攻克了航天焊接难题200多项。

2006年,由16个国家和地区参与的反物质探测器项目,因为低温超导磁铁的制造陷入了困境。就在所有人一筹莫展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找到了高凤林,请他助一臂之力。经过现场调研后,高凤林创新设计方案,顺利通过评审,制造难题迎刃而解。

高凤林在国际上打出了“中国焊将”之名。声名远扬后,有外企开出八倍于其工资的高薪、承诺解决住房问题“挖”高凤林跳槽。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我的国家,因为我的努力而强大,这才是我的骄傲。”高凤林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起步晚、基础弱、技术门槛高的情况下启动,仅用20多年就敲开了建设空间站大门,这是一个奇迹,造就奇迹的正是无数航天领域工匠的奉献精神。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发展,不仅需要高技能人才的技能,还需要他们愿意贡献、善于贡献,这就是‘匠心’。”高凤林认为,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走实、走深、走心,为工匠量身定制晋升及薪酬、奖励政策,才能引领全社会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氛围。

5bafa40f4bfbfbed489a673bbfcc123caec31f7e.jpeg

大国工匠王曙群:“不走捷径就是最大的捷径”

浩瀚宇宙,中国人独立自主建立的中国天宫空间站正在太空遨游。9月2日,湖南长沙,在首届大国工匠论坛现场,记者见到了给中国空间站“拧螺丝”的大国工匠王曙群。

作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149厂对接机构总装组组长,王曙群和团队负责空间站的核心产品之一——对接机构的装调。

每一次对接,12把锁必须同步锁紧、同步分离。王曙群担起重任,从150万个数据中寻找线索,带领团队反复试验、调整、总装,最终让“神舟”飞船航天器在太空中实现精准对接。

以匠人之心缔造“太空之吻”,王曙群对“工匠精神”有着独到理解。他认为,在追求细致、极致、卓越、超越的同时,工匠精神必须与时代、产业发展同频共振,持续更新知识技能,才能走在产业发展的最前沿。

王曙群所在的149厂拥有约800名一线产业工人。王曙群表示,说起创新,大多数认为是科研技术人员的创新,实际上,一线产业工人的创新是最实用的创新。

从2015年至今,厂里平均每两年就有一线产业工人走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领奖台,折射出新时代产业工人是知识与技能兼具的复合型产业人才。

从神舟到天宫,从天舟到嫦娥,王曙群带领团队参与了不同型号的航天设备的科研生产和发射任务,托起中国对浩瀚星空探索的梦想。

“成长的道路上,不走捷径就是最大的捷径。”30多年来,王曙群把工匠精神植根于心、付之于行,从一个拧螺丝的装配工人,成长为我国唯一的对接机构总装组组长、载人航天工程总装领域杰出的技能领军人物。

在单位里,王曙群常常跟徒弟说:“拿起工具,要能成为制造‘零缺陷’产品的技师;张开嘴,要能担当传承技艺的讲师;提起笔,也要能成为创新提炼总结的大师。”

王曙群将一线产业工人40年的职业生涯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十年要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第二个十年要开始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第三个十年要在创新领域有所突破,而在最后十年,重心要放在传承上。

这次参加首届大国工匠论坛,王曙群说既是一种荣耀,也是一种责任。引领更多年轻人走上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道路,就是大国工匠的责任。

论坛上,王曙群仔细翻阅了《湖南人才政策“地图”》,同时也注意到长沙最新出台16条政策礼遇“长沙工匠”。他表示,期盼在薪酬待遇、职业发展、住房保障等方面出台更多激励政策,不断提升产业工人、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与职业荣誉感。

d52a2834349b033b89722a84ae86d3d9d439bd4e.jpeg

大国工匠李万君:组建工匠联盟,形成1+1>2的效果

“在全国形成各行业工匠联盟,能形成1+1>2的效果。”9月2日,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电焊工、“大国工匠”李万君在参加首届大国工匠论坛的巾帼工匠分论坛时,与同为“大国工匠”的电焊“花木兰”易冉探讨起创建“联盟”的计划。

李万君是一名在轨道客车转向架焊接岗位上干了32年的技工。他在2005年全国焊工技能大赛中荣获焊接试样外观第一名,2011年荣获中华技能大奖。

凭着持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不断磨练的高超技艺,李万君积极研发在国内尚处空白状态的几十种铁路客车、城铁车转向架焊接规范及操作方法,先后进行100余项技术攻关,填补了我国氩弧焊焊接转向架环口的空白。

“未来,我国高铁技术发展,必将对生产高铁的各项工艺提出了更高要求。”李万君认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需要强强联合,在技术攻关、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优势互补、成果共享、合作共赢。

此次参加首届大国工匠论坛,和焊接领域其他“大国工匠”互相交流、学习,李万君拓宽了工作思路:“希望加快步伐,形成国家、省、市和企业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联盟,进一步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团队优势、集成优势,把劳模工匠人才培养、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产学研结合、重大项目攻关推向更高层次和崭新阶段,助力企业发展向全行业、全领域拓展和提升。”

8c1001e93901213f3330ab7769a4d3db2e2e95ec.jpeg

大国工匠竺士杰:大国工匠要能“团队作战”

“一名好工匠,要把手头的工作做到极致;而一名大国工匠,还要能够‘团队作战’,带动团队一起创新,并培养、发掘出更多工匠来。”

9月2日,首届大国工匠论坛上,大国工匠、宁波舟山港集团下属北仑第三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桥吊班大班长竺士杰如是告诉记者。

竺士杰从小就对港口设备感兴趣,“觉得能够操作吊机这些‘巨无霸’非常了不起”。1998年,从技校毕业后,他如愿来到宁波港北仑国际集装箱公司工作,被分配到桥吊班。

在高达50米的桥吊操作室,竺士杰操作巨大的吊具,稳、准、快地吊运来自世界各地的集装箱,一干二十多年,技法炉火纯青,被誉为“桥吊状元”。

竺士杰告诉记者,想成为一名工匠,要肯吃苦、会学习、能创新,还要有奉献的精神。“当你把工作做了上万遍,做到了极致,你就能成为一名好工匠。”

但如何从一名好工匠成长为大国工匠,就不是做好自己那么简单了。竺士杰认为,大国工匠要带领一个团队攻克技术难题、推广先进理念,并培养出更多的工匠,将工匠精神传承下去。

2015年,成为全国劳动模范后,竺士杰牵头成立“竺士杰创新工作室”,带领团队一同创新,同时也搭建起培养技能人才的平台。

近年,通过团队共同技术攻关,桥吊司机一次着箱命中率已经从2016年的72.6%提高到如今的80.21%,意味着每装卸1000万标准箱就可节约能耗成本20多万元;带领工作室协同上海海事大学,打造出“岸桥远控模拟系统”,由桥吊上的20个远控摄像头搭建3D拟真画面,实现作业功能和培训功能“两位一体”……

“竺士杰创新工作室”成立7年,完成创新课题30余项,培训出优秀桥吊司机3000余名。

“作为一名港口一线工人,我见证了港口和国家的发展,感到由衷地自豪。”竺士杰表示,“我会发挥好大国工匠的示范引领作用,将带出更多劳模、大匠视为责任和使命。”